永利集团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公司产品方案(2023级)

发布日期:2024-04-11    浏览次数:

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永利集团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2022级)


一级学科名称: 教育学 (代码: 0401 )

二级学科方向: 高等教育学 (代码: 040106 )

教育学原理 (代码: 040101 )

教育经济与政策 (代码: 040103 )

课程与教学论 (代码: 040102 )

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 (代码: 040105 )



304.cam永利集团(师范学院)简介


304.cam永利集团(师范学院)

304.cam永利集团(师范学院)于2001年7月正式组建,由广州师范学院、广州304.cam永利集团(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原永利集团、华南建设学院等单位的相关教育学系、所、中心合并成立。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广州304.cam永利集团教育学系。

公司是一个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术单位。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88人,教授25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9人。学院下设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1240人。现有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Ph.D)授权点、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教育硕士、应用心理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572人。

公司以团队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建设和广东省优势重点团队建设,教育学科拥有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1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广州市协同创新平台1个、两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1个。心理学科拥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1个。学院还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心、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

公司设有永利集团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机构,以及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等社会服务单位。

为有效开展教育学博士学位公司产品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和教育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的要求,结合永利集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公司产品方案。



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一、 培养目标

二、 学科方向与特色

三、 学习年限

四、 培养方式与必修环节

五、 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

六、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七、 课程大纲

八、 资源保障

九、 阅书目

十、 附录



一、培养目标

立足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具备独立从事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能力,胜任教育理论工作、教育政策分析、公司产品活动或教育管理等教育实践领域的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按照知识、能力和伦理等三方面要求,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热爱教育事业,恪守学术规范,富有奉献精神和良好的专业品格,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具有较高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广扎实的教育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能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学术研究,在专业领域提出新观念或新方法;

◆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敏锐的教育问题意识,扎实的教育研究能力,,熟悉教育学术前沿;

◆能够洞察教育实践的需求,对教育实践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与教育实践者进行开放性对话的能力,有效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复杂问题;

◆具有开放的国际专业视野,能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有效参与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研究或工作团队并发挥领导力,成为未来推动教育创新的领导者。

二、学科方向与特色

教育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品格。为了助推教育强省建设,凝聚本土研究力量深入研究广东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地区经验以及独特的区域教育问题,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复兴的目标,确立了4个二级学科方向,并拟定了相应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1 学科方向与研究内容

学科代码

学科方向

研究任务

040106

高等教育学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原理与政策,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化、国际化趋势,在地方大学治理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方面形成特色。注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互支撑、相得益彰。依托国际暨粤港澳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团队,形成高等教育地方化与大学治理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和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三个特色鲜明的子方向。

040101

教育学原理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教育评价理论、教师教育、学校德育,注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滋养,为教育改革提供思想助力。依托永利集团教育公平与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整合大中小学教育资源,开展一体化、下沉式研究。在教育哲学研究方法论、技术变革与智慧教育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自我改进、教师专业道德及其培养路径、家校冲突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

040103

教育经济与政策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公平、学校管理、教育质量保障。注重理论研究与政策咨询相结合,为各级政府提供高水平教育决策咨询服务。在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财政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绩效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等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学科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规划与研制、中小学课程评价与实施等。依托永利集团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整合大湾区教育资源及12个拥有师范专业学院的课程研究平开展相关研究,旨在课程实施、学科教学研究、融合课程开发、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规划等方面形成优势。

040105

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

主要研究领域为学习规律与学习策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与教育等。依托广东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教育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旨在学习心理和学生发展指导、青少年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等实践领域形成优势。

三、学习年限

博士生学制为四年。博士生在学期间,用于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整个学习年限的三分之二。

因各种特殊情况,由导师提出,经学院同意,研究生处批准,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每次申请延长不超过一年,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7年。

四、培养方式与必修环节

博士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指导方式可采取导师指导或指导委员会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一)培养方式

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一是采取导师负责与团队优势相结合的方式。由导师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充分发挥整个指导组的力量。让学生博取各家之长,注重导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学习相结合。

二是在重视课程学习与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学位论文在博士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关注本土问题,建构本土化的理论,选择有挑战性的学科前沿问题。

三是关注学生国际视野的丰富。通过打造国际教育前沿课程,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与港澳高校轮流主办粤港澳研究生学术论坛,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能力。

四是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依托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教育学)、广东省普通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等平台,广泛获取社会资源,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

五是采用国(境)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派出国(境)外交换生、国内联合培养等主要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支持。

(二)必修环节

1.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

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考查博士生对专业领域内尤其是选题方向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单独进行,也可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部分的考查合并进行。学生就其学科领域内某一个具体研究问题提交相关文献综述,本专业教师组成三人及以上评阅小组审读报告或综述并判断成绩,成绩等级为优、良、及格、不及格,不及格者应在规定修业年限内申请重考,次数不设限。未能在修业年限内通过者肄业。

2.博士生科研与实践活动

为了保证博士培养的质量,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每位博士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参与科研与实践相关活动。

3.博士生中期考核

博士生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见《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中期考核规定(试行)》,由一级学科或专业方向导师组共同审核。

1)资格考试

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主要考查博士生对一级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与研究能力。博士生在修满规定学分后可申请参加资格考试,并提交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申请表及课程成绩单正本一份,经审核通过后参加考试。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原则上为笔试,由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委员会自行命题,考试成绩经学院博士指导委员会审核后,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考生。博士生经资格考试合格后,由学院确认为博士学位候选人,并可申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口试)。考试不及格者应在规定修业年限内申请重考,次数不设限。未能在修业年限内通过资格考试者肄业。

2)开题报告考查

开题报告考查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和研究设计以及相应准备情况。开题报告具体考查时间由导师组确定,学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由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组织考查,通过者可以进入论文撰写阶段,该开题报告向所有听众公开。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允许修改一次,并重新组织考查,修改后考查未通过者肄业。

4.学术道德规范考查

学术道德规范考查就读期间的学术表现及学术成果的规范性。如有发现署名不当、剽窃抄袭以及其他违反研究伦理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5.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考察博士生在专业领域中相关研究问题的学术表达。博士生需选择本专业领域中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公开口头报告。博士生在读期间需进行两次公开报告,并提交相应演讲海报、演讲简报和演讲记录。

6.论文发表要求

教育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在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要求以永利集团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类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篇(一类重要期刊对应《永利集团突出科研成果和重要平台奖励性绩效管理办法(试行)》附录《永利集团人文社会科学一类重要期刊目录》(广大〔2017〕225号),包括境内中文一类重要期刊,SSCI、SCI一类重要期刊,A&HCI一类重要期刊和境外(重点港澳台)中文一类重要期刊。)或在CSSCI来源期刊(不含扩展版)发表论文2篇。

7.实践研习规划

教育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根据《永利集团公司产品方案》参加一定的教学活动、学术研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科研与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每位博士生至少需要完成其中两类的各一项活动。

1)学术实践活动

◆参与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课题或项目。由项目主持人出具包含其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贡献的证明材料。

◆主持开展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自主研究课题,并提供相应的研究计划、研究记录、研究报告或成果。

◆组织或参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类学术活动,并能提供由主办方开具的包含其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贡献的相应证明。

◆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并提供证明和论文全文。

2)教学实践活动

◆在导师指导下,主讲导师所授一门课程的部分课时(4-6课时)。完成教学实践后,由导师出具包括其课程名称、课时、工作内容,工作量的证明材料。

◆深入大中小学或者教育相关行业、企业等单位开展至少64小时的教学、管理、研发等教育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包含实习时间、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和实习评价在内的证明材料。实习时间可以在不同单位间累加计算。

3)社会研究型实践活动(或教育研究型实践)

◆参与教育相关的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服务性学习等无报酬活动不少于2周。由相关单位出具包括活动性质、活动内容、工作时间、工作贡献等内容在内的证明材料。

◆组织或单独开展教育调查、教育考察等活动,并提交一篇教育观察或教育评论报告。学生每次参加实践活动前填写《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实践活动登记表》并由相关单位或团体加盖公章;导师和培养单位负责《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实践活动登记表》和证明材料的审核。学生需在答辩前提交完成实践活动的所有已审核材料,科研与实践活动完成。

◆博士生国际交流经历要求。为培养博士生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博士生应参照“永利集团学术型博士生国际研习管理规定”,参与相关活动。可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广州菁英计划、永利集团学术型研究生赴海外联合培养项目等渠道,争取海外学习和合作研究经历。国际研习活动包括下列三类,须从中选取1类:(a)国际会议。博士生在就读期间参与一次以外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议,所提交论文被国际会议录用或在会议相关环节作演讲或作展示。鼓励学生参与学部相关国际会议项目和经费的申请。会议结束后两周内提交相关录用证明、论文全文或展示材料以及参会照片。(b)国际学习。博士生申请各类国外学术机构研读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获得三个月及以上的国际学习经历。(c)其他国际交流活动。博士生参与各类国际交流、学习和竞赛活动。

学生需在答辩前提交完成实践活动的所有已审核材料,实践研习活动才算完成。

五、论文要求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学位申请人本人独立完成,原则上应用中文撰写(外语专业及职工执行各自相关规定),须符合学术规范要求,符合《永利集团学位论文撰写规则》。

(1)博士学位论文应能够体现申请人在论文选题相关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应反映出申请人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具有一定创新性或独到的见解。

(2)论文的选题应该具有基础性、创新性或前沿性,有较强的理论意义或较高的实践价值,并对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3)论文能较为全面地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以此阐明作者的立场或发现,论证和计算严谨准确,提出合理的、符合逻辑的结论,具较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4)文章结构清楚合理,组织严密,论证前后连贯一致,推理正确。

(5)论文文字通顺,合理使用句法、文法和修辞结构,没有错别字或排版和语法方面的错误。

(6)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章节应达到(或经过修改后)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水平,整篇论文经修改后应达到公开出版的水平。

(7)论文评阅和答辩。本学科实行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制度(正式答辩前三个月)。在预答辩合格或通过修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正式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双盲”评定和评阅。“双盲”评定和评阅达到永利集团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要求方可举行正式答辩会。

教育学博士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达到了所有的培养环节要求,按规定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学博士专业学位,颁发教育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本学科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学位基础课程、学位专业课程、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专业或跨学科课程等五大模块。博士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主题研讨”、“自学”与“原著研读”为主,同时重视课堂讨论与交流;选修课程的学习,鼓励“自由研讨”与“主题报告”,并建议运用“课堂辩论”的学习方式。

2 课程设置

专业名称

教育学

所在学院

(研究所)

304.cam永利集团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英文)

开课学期

学分

开课

单位

考试

考查

备注

1

2

3

4

公共必修课

000010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发展

Chinese Marxism and Its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32




2

政治与公民学院



0000100004

第一外国语(读写)

First Foreign Language(Reading and Writing)

32




1

外语学院


0000100005

第一外国语(听说)

First Foreign Language(Listening and Speaking)

64



1

外语学院


学位基础课

0008100001

教育的质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02

教育的定量研究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13

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Theory

48




3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14

博士专业学术活动

Ph.D. Academic Activities

16




1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35

博士论文写作指导 Doctoral Thesis Writing Guidance

8




0.5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15

粤港澳教育发展专题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16




1

跨校专业团队



学位专业课


高等教育学

0008100016

高等教育原理

Found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09

教育政策专题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olicy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17

多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研究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Research

32




2

304.cam永利集团、文学院等


教育学原理

0008100058

教育哲学

Educational Philosophy

3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59

教育社会学

Sociology ofEducation

3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60

教育伦理学

Ethics inEducation

32





304.cam永利集团


教育经济与政策

0008100032

教育经济学研究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conomics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33

教育经济名著选读

Famous Works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34

多学科的教育经济与政策分析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al Economy and Policy Analysis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课程与教学论

0008100018

基础教育发展研究专题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19

课程与教学研究前沿专题

Frontiers of Research i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20

课程实施与评价研究

Research o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

0008100021

学生心理发展研究

Research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06

教育神经科学

Educational neuroscience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22

学习心理与教学设计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选修课

0008100023

中国思想史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24

汉语(职工)

Chinese (for Oversea Students)

80





5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25

中国文化(职工)

Chinese Culture (for Oversea Students)

64





4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26

粤港澳文化专题

Culture i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0008100027

中外教育比较专题

Comparative Education

32





2

304.cam永利集团



其他环节

博士专业学术活动

Doctoral Professional Academic Activities





2

304.cam永利集团



教学实践

Teaching Practice





1

304.cam永利集团


博士学科综合考试和开题报告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and Thesis Confirmation





1

304.cam永利集团


补修本学科

硕士课程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商定
































注:

1.硕博连读博士生(最低学分:45学分)。硕博连读博士生应修读全部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课程(可免修博士阶段外语课和政治课),并完成硕士综合考试和全部博士必修环节。博士研究生课程最低总学分要求20学分。

2.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

3.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汉语”(5学分)、“中国文化”(4学分),不低于20学分。

4. 课程评价方式。不同课程可选取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每种类型均采取综合考核的方法。

1) 笔试、原著研读与讨论发言的综合

2) 读书报告与讨论发言的综合

3) 课程论文与讨论发言的综合

4) 笔试与讨论发言的综合

5) 原著研读、课程论文与讨论发言的综合

6) 科研设计与研究报告的综合

七、课程大纲

见附件。

八、资源支持与质量保障

(一)导师(组)负责制

育人是导师(组)的首要职责。导师(组)需要切实负起指导学生成长的职责,负责审核学生中期考核的条件,负责学位论文的指导,提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支持学生进行国内外教育和学术交流,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帮助。

1.指导学生订立个性化的学术成长规划。新生入学后的60天内,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指导其制定有利于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个人培养计划;

2.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组织导师组,指导学生选课,定期了解其课程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

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及学术论文写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本人科研工作,对学生的优秀论文和研究成果给予评价和积极推荐;

4.构建学术共同体,创设浓郁的学术氛围。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定期作专题学术报告,参与学术讨论;每位导师原则上每学期需开设博士参与的研讨班,与学生讨论学业进展。

5.定期会面制。教育发生在自然交往中。每位导师需要确定每学期的固定学生接待时间,并不少于2小时/周。

6定期检查指定书目的阅读、实习实践及其它培养环节的实施。对于违反导师职责,袒护、包庇研究生违纪、违法行为,或由于导师失职造成研究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等,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核减工作量、通报批评、暂停招生、取消导团队格直至纪律处分。

(二)设立研究生专项经费资助参加学术交流,在学期间至少全额资助参加学术会议2次。

(三)学校和学院设立博士生科学研究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支持学生申请广州“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访学。

九、永利集团教育学博士阅读书目

(一)公共书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

3.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6.[英]约翰·怀特.李永宏等译.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7.[德]布列钦卡.胡劲松译.教育知识的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美]劳伦斯·郝大海译.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8.

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局.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4.董宝良主编,周洪宇选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15.王炳照、李国钧、阎国华主编《中国教育通史(16卷本)》[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6. [法]朗格朗.周南照等译.终身教育引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7.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中国卷、外国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18.吴遵民主编.外国教育论著选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1.

20. [英]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1. Altbach, Philip G.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New York: Ablex Publishers, 1998.

22.Apple, Michael W., Stephen J. Ball, and Luís Armando Gandin, eds.The 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2009.

23.Bruner, Jerome S.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24.Bourdieu, Pierre, and Jean-Claude Passeron.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1990.

25.Dewey, John.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015 version). California: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6.Gary S. Becker,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Third edition).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9.

27.Freire, Paulo.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1970.

28.Guba, Egon G., ed.The paradigm dialog.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0.

29.Hayhoe, Ruth.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30.Illich, I.Deschooling society(New edition). London: Marion Boyars Publishers Ltd.1973

31.Karabel, Jerome.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 Yale, and Princet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6.

32.Sawyer, R. Keith, ed.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3.Tough, Paul.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2.

34.Young, Michael.Bringing knowledge back in: From social constructivism to social realism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London: Routledge, 2007.

35.Young, Michael.The rise of the meritocrac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36.Putnam, Robert D.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New York, London: Simon and Schuster, 2016.

(二)高等教育学方向

1.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期[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陈学飞.北京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丛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陈洪捷.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希尔德.德.里德西蒙斯,张斌贤等译.欧洲大学史(1-3卷)[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6.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7.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道丛书(第一、二、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12.

8.刘晖.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9.刘晖. 转型期的地方大学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马凤岐. 教育政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11. Altbach, Philip G., and Jamil Salmi, eds.The road to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world-class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e World Bank, 2011.

12.Bourdieu, Pierre.Homo academicu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3.Clark, Burton R.On Higher Education: Selected Writings, 1956—2006.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14.Hayhoe, Ruth.China's universities, 1895-1995: A century of cultural conflic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5.Karabel, Jerome.The chosen: The hidden history of admission and exclusion at Harvard, Yale, and Princeton.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6.

16.Kuhn, 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2.

17.Walter W. Powell and Paul J. DiMaggio,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1.

18.Arum, Richard, and Josipa Roksa.Academically adrift: Limited learning on college campus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19.Massey, Douglas S., Camille Z. Charles, Garvey Lundy, and Mary J. Fischer.The source of the river: The social origins of freshmen at America's select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20.Yudkevich, Maria, Philip G. Altbach, and Laura E. Rumbley, eds.International Faculty in Higher Educati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Recruitment, Integration, and Impac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三)教育经济与政策方向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第四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范先佐.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3.杜育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监测与评价: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 [美] M.卡洛依著,闵维方等译.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埃尔查南•科恩,特雷•盖斯克.教育经济学.格致出版社, 2009.

7.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8.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格致出版社, 2015.

9.曼昆.经济学原理(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10.弗朗西斯·C.福勒.教育政策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11.[美]金等著,曹淑江等译.教育财政——效率、公平与绩效(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2. [美]布里姆莱,贾弗尔德著,窦卫霖主译.教育财政学:因应变革时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3.[英]贝尔菲尔德著,曹淑江主译.教育经济学——理论与实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14.[美]卡罗琳·M·霍克斯比编著,刘泽云译.学校选择的经济学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

15.[美]米切尔·B·鲍尔森、约翰·C·舒马特主编,孙志军等译.高等教育财政:理论、研究、政策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6. Daniele Checchi.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Human Capital, Family Background and Inequality, Cambridge, 2006.

17. Burtless, Gray.Does money matter: The effect of school resource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dult success.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1996.

18. Heckman,J.J. &Krueger, A.B.Inequality in American: What role for human capital policie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3.

19. Hanushek, Eric (2013). Endangering Prosperity: A Global View of the American School.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A Primer for Making Cost Adjustments in Education, NCES 2001–323, by William J. Fowler, Jr. and David H. Monk, Washington, DC: 2001.

21.Rumberger R W .The impact of salary differentials on teacher shortages and turnover: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er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87, 6(4):0-399.

22.Brinkman L P T .Student Price Response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ent Demand Studies.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87, 58(2):181-204.

23. Chambers J , Fowler W J J . Public School Teacher Cost Differenc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 Mail Stop: SSOP, Washington, DC, 1995.

24. Heller D E .Student Price Response in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7, 68(6):624-659.

25. Gray J , Chapman R .Conflicting Signals: The Labor Market for College-Educated Worker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1999, 33(3):661-675.

26. William J.Fowler, Jr.Developments in school Financ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02.

27. Blau F D , Kahn L M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4):75-100.

28. Ashenfelter, Orley and Cecilia Rouse.Schooling, intelligence, and income inAmerica. In Meritocracy and Economic Inequality, edited by Kenneth Arrow, Samuel Bowles, and Steven Durlauf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pp. 89-117.

29. Levin H M, McEwan P J.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age, 2000.

30. Levin H M .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Educational Vouchers. Occasional Paper. Educational Evaluation & Policy Analysis, 2002, 24(3):159-174.

31. Steven D. Levitt,The Impact of School Choice on Student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the Chicago Public Schools,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4.

32. Psacharopoulos B G .The Value of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 Theory, Evidence, and Policy. Journal of Education Finance, 2006, 32(2):113-136.

33. Shafiq M N .Household schooling and child labor decisions in rural Bangladesh.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7, 18(6):946-966.

34. Athey S, Katz L F, Krueger A B, et al.What does performance in graduate school predict? Graduate economics education and student outcom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 97(2): 512-520.

35. Long B T .What Is Known About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i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National Center for Postsecondary Research, 2008:52.

(四)课程与教学论方向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修订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靳玉乐.多元文化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出版社, 2006.

6.马云鹏,谢翌,邬志辉,李朝辉.优质学校的理解与建设——21世纪中小学教育改革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谢翌.教师信念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黄光雄、蔡清田著.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0.周加仙.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11. [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2. [苏联]维果茨基著,余震球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 [美]加涅著,王小明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4. [美]P.L史密斯著,庞维国译.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 [美]布鲁斯·乔伊斯等著,兰英等译.教学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6. [美]布兰思•福特著,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8. [美]迈克尔・W・阿普尔著,黄忠敬译.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 [美]波斯纳著,仇光鹏,韩苗苗,张现荣译.课程分析(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 [加]威廉F.派纳等.理解课程(上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1. [美]小威廉姆•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2. [美]帕默尔著,吴国珍译.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3. [美]杰罗姆·布鲁纳著,宋文里译.教育文化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4. [美]韦斯特伯里等编;乔翠兰等译.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5. [日]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6. Andy Hargreaves. Teaching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M]. Berkshire: McGraw-Hill House.2003.

27.Brent Davis. Inventions of Teaching: A Genealogy[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2004

28. Barbara Oakley& Terrence Sejnowski & Alistair McConville . Learning How to Learn: How to Succeed in School Without Spending All Your Time Studying; A Guide for Kids and Teens[M].New York:An imprint of Penguin Random House LLC,2018

(五)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方向

1.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申继亮.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心理发展状况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 林崇德.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为的是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5. [美]谢弗(Shaffer, D. R.)等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第九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

6. [美]劳拉. E.贝克著,桑标译.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7. Maholmes V E, Lomonaco C G E. Applied Research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 Practical Guide [M]. Psychology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8. 辛自强.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9. 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10. 李文玲,张厚粲,舒华.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实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1. 姚梅林.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12. 周仁来.心理学研究新进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4.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5.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6. 朱益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7. 聂衍刚.青少年自我意识探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18. 聂衍刚.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策略[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 2017.

19. 赵冬梅,周宗奎.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心理适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20. 范丽恒.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1. 丁小斌.类别学习中的因果知识效应研究——理论与实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2. 邢强,陈丹丹.学习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

23. 王元. 3—5岁儿童自我调节各成分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24.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5. 周加仙,教育神经科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6. 周加仙主编,教育神经科学与国民素质提升系列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7. 陈爱国,教育神经科学:学科建制与教育创新,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8. Geary D C. Evolution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 Springer US, 2012

29. Szulevicz T, Tanggaard L.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actice [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30. Howard S, Walton 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 2015.

31. Miller G E, Reynolds W M. Future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M]. Handbook of Psychology. 2012.

32. Ladd G W, Kochenderfer-Ladd B.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ocial Exclusion in School [M]. Social Exclusio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6.

33. Szulevicz T, Tanggaard 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Used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actice [M].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actice.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7.

十、附录

(一)学术型博士生中期考核规定(试 行)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是保证和提高公司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学术型博士的培养质量,严格304.cam永利集团学术型博士培养过程和管理机制,引导博士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术发展,根据永利集团有关要求,现制定304.cam永利集团学术型博士生中期考核规定。

第一条 中期考核是公司产品过程的必修环节,主要是对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与科研工作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着重考核研究生业务表现与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对于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进行及时分流。

第二条 304.cam永利集团的学术型博士生均需按照本规定进行中期考核。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由304.cam永利集团统一管理,各二级学术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由3名以上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团队格的教师组成,人数较多的学科可成立多个考核小组。

第三条 学术型博士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结束前进行。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参加中期考核的,需本人书面申请并经导师同意报请学院批准。对于延期参加中期考核的学术型博士生,应在随后一个学期完成补考核,具体时间由学院确定。

第四条 学术型博士生在参加中期考核前需修够14学分,至学部网站下载《学术型博士生中期考核表》,并在中期考核结束后向学部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五条 304.cam永利集团学术型博士生中期考核内容包括:

1.资格考试

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主要考察博士生对二级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与研究能力。博士生在修满规定学分后可申请参加资格考试,并提交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申请表及课程成绩单正本一份,经审核通过后参加考试。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原则上为笔试,由各二级学术机构的专业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委员会自行命题,考试成绩于考后二周内阅卷完毕并经所属学位分会审核后,以书面形式正式通知考生。博士生经资格考试合格后,由学部确认为博士学位候选人,并可申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口试。考试不及格者应在规定修业年限内申请重考,次数不设限。未能在修业年限内通过资格考试者肄业。

2.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

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考察博士生对专业领域内尤其是选题方向的经典文献和前沿文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单独进行,也可与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部分的考查合并进行。学生就其学科领域内某一个具体研究问题提交相关文献综述,本专业教师组成三人及以上评阅小组审读报告或综述并判断成绩,成绩等级为优、良、及格、不及格,不及格者应在规定修业年限内申请重考,次数不设限。未能在修业年限内通过者肄业。

3.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考察博士生在专业领域中相关研究问题的学术表达。博士生需选择本专业领域中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公开口头报告。博士生在读期间需进行两次公开报告,并提交相应演讲海报、演讲简报和演讲记录。

4.学术道德规范考查

学术道德规范考查就读期间的学术表现及学术成果的规范性。如有发现署名不当、剽窃抄袭以及其他违反研究伦理等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5.开题报告考查

开题报告考查毕业论文的选题、文献和研究设计以及相应准备情况。开题报告具体考查时间由导师组确定,学生在导师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并由学术型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组织考查,通过者可以进入论文撰写阶段,该开题报告向所有听众公开。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允许修改一次,并重新组织考查,修改后考查未通过者肄业。

第六条 学术型博士生本人若对中期考核结果有异议,可向所在二级学术机构提出申诉,由所在二级学术机构主管学术型公司产品的负责人组织核实并进行仲裁。如果对二级学术机构的仲裁仍有异议,可以向304.cam永利集团研究生教学办公室进一步提出申诉,由学院学位委员会最后裁决。

第七条 本规定未尽事宜由304.cam永利集团学位分会负责解释。

第八条 本规定自2018年开始实施。

附:

4 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中期考核表

姓 名


院系所


学 号


专 业


联系方式


导师


资格考试

等级:☐通过 ☐不通过

评语:

经典与前沿文献阅读

等级:☐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评语:

学术报告

第一次学术报告主题: 时间:

第二次学术报告主题: 时间:

学术道德规范考查

等级:☐通过 ☐不通过

评语:

开题报告考查

等级:☐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评语:

中期考核委员会评价

等级:☐通过 ☐不通过

评语:

(签章):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意见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院系所意见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二)学术型博士生实践活动管理规定及实践活动登记表(试行)

根据教育学一级学科公司产品方案相关要求,为了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增强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现制定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实践活动管理办法。

第一条 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均需按照本办法开展并完成本办法所列实践活动。

第二条 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每位学生至少需要完成其中两类的各一项活动。其中学术型博士生必需完成第二类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第(1)项(有2年以上教学经验的博士生不做要求)。

一、学术实践活动

(1)参与本专业领域的科研课题或项目。由项目主持人出具包含其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贡献证明材料。

(2)主持开展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自主研究课题,并提供相应的研究计划、研究记录、研究报告或成果。

(3)参与国内学术会议,并提供提交证明和论文全文。

(4)组织或参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各类学术活动,并能提供由主办方开具的包含其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贡献的相应证明。

二、教学实践活动

(1)学术型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主讲导师所授一门课程的部分课时(4-6课时),主讲导师须在场指导。完成教学实践后,由导师出具包括其课程名称、课时、工作内容,工作量的证明材料。

(2)在中小学或者教育相关行业单位、企业等开展至少160小时的教学、管理、研发等教育实习。由实习单位出具包含实习时间、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和实习评价在内的证明材料。实习时间可以在不同单位间累加计算。

三、社会实践活动

(1)参与教育相关的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服务性学习等无报酬活动至少30小时。由相关单位出具包括活动性质、活动内容、工作时间、工作贡献等内容在内的证明材料。

(2)组织或单独开展教育调查、教育考察等活动,并提交相关报告。

第三条 学生每次参加实践活动前至学部网站下载《实践活动登记表》。校外实践活动,可由相关单位或团体加盖公章;学校学部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结束后两周内持《实践活动登记表》到相关老师处签字盖章,并提交相关活动材料。导师和各学术机构教学副经理负责《实践活动登记表》和证明材料的审核。学生需在答辩前向学部提交完成实践活动的所有已审核材料。

本规定与2018版《教育学一级学科公司产品方案》同时实施,最终解释权归304.cam永利集团学位委员会分会。

5 永利集团教育学学术型博士生实践活动登记表

姓名


院系所


学 号


专 业


博士


联系方式


实践活动类型

()学术实践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践活动情况

(内容、时长、成果、职责等)


认证人员评价

(签章)

认证人联系方式


认证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意见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院系所意见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三)304.cam永利集团博士生国际化研习管理规定(试 行)

为了培养博士生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现制定304.cam永利集团学术型博士生国际化研习管理规定。

第一条 304.cam永利集团的学术型博士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均需按照本办法开展并完成本办法所列的国际研习活动。

第二条 为培养博士生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博士生应参照“永利集团学术型博士生国际研习管理规定”,参与相关活动。

可以通过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广州菁英计划、永利集团学术型研究生赴海外联合培养项目等渠道,争取海外学习和合作研究经历。国际研习活动包括下列三类,须从中选取1类:

(a)国际会议。博士生在就读期间参与一次以外文为工作语言的国际会议,所提交论文被国际会议录用或在会议相关环节作演讲或作展示。鼓励学生参与学部相关国际会议项目和经费的申请。会议结束后两周内提交相关录用证明、论文全文或展示材料以及参会照片。

(b)国际学习。博士生申请各类国外学术机构研读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获得三个月及以上的国际学习经历。

(c)其他国际交流活动。博士生参与各类国际交流、学习和竞赛活动。

学生需在答辩前提交完成实践活动的所有已审核材料,实践研习活动才算完成。

第三条 学生参加国际研习活动活动前至学部网站下载《国际研习登记表》。在国际研习活动结束后附上相关证明材料。导师和各学术机构教学副经理负责《国际研习登记表》和证明材料的审核。博士生在答辩前需向学部提交完成国际研习活动的所有已审核材料。

本办法自2018年9月1日开始实施,最终解释权归304.cam永利集团研究生办公室。

6 304.cam永利集团博士生国际研习登记表

姓 名


院系所


学 号


专 业


学 分


联系方式


国际研习类型

( )国际会议;( )外文专业课程;( )国际学习经历;

( )第二外语;( )其他国际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研习情况

(内容、时长、成果、职责等)


导师意见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院系所意见

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四)304.cam永利集团学术型公司产品导师组规定(试 行)

为加强304.cam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工作,促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培养和指导研究生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导师组由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导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研究人员、或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组成。导师组一般由3-5名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的导师组成。

第二条 研究生的导师担任导师组组长,是指导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组长负责遴选导师组成员形成导师组,并负责研究生指导和培养的组织、管理和日常工作。新生入学后的60天内,导师组组长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有利于研究生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研究生选课。组长负责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的组织、安排工作,定期了解其课程学习情况,督促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学习。

第三条 导师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组织下承担公司产品和指导职责,负责审核学生中期考核的资格和学位论文的指导,提供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支持学生进行国内外教育和学术交流,为学生的实践实习提供帮助。导师组成员具体工作要求和职责包括:

1.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和思想情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协助做好毕业鉴定及就业指导。对因品行、身体、成绩等不适合继续培养者,提出中止学习或其它处理意见。

2.指导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及学术论文写作,积极组织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支持和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其他学术活动,支持和推荐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3.为研究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并对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服务性学习、教育调查等相关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注重研究生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4.组织学生进行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定期作专题学术报告,参与其学术讨论;组长原则上需要每学期开设研讨班,与学生讨论学业进展;其他成员原则每学期参加至少一次研讨班。

5.指导研究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和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依照学校关于学位论文各环节的管理规定,具体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最终审定论文;根据论文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决定是否向答辩委员会推荐该论文。

6.形成固定的与研究生交流的时间,导师不少于2小时/周,其他成员不少于5小时/学期。

7.组长因长期出国等各种客观原因无法继续指导研究生学习与学位论文写作的,应尽快向导师组其他成员汇报,推荐新的组长人选,报请304.cam永利集团同意,并协商解决后续指导工作事宜。

第四条 304.cam永利集团依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对导师组的指导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的指标与方法由304.cam永利集团依据学校的文件精神制定。考核的结果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报研究生院。对于违反导师组职责,袒护、包庇研究生违纪、违法行为,或由于导师组失职造成研究生不能按期完成学业等,将视问题情节轻重,给予相关责任成员以核减工作量、通报批评、暂停招生、取消导团队格直至纪律处分。

第五条 本办法自2018年起开始施行,由304.cam永利集团负责解释。

()304.cam永利集团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办法

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学校特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在学期间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为做好此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助对象与条件

1.申请者须为永利集团在读博士生。

2.申请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提交会议论文或论文摘要,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永利集团。

3.申请国际学术会议资助要求博士生在会议上作口头发言或海报展示(Poster)。

4.拟参加学术会议的主题应与申请者就读学科领域紧密相关。

二、资助原则与标准

1.学校资助与导团队助相结合。导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博士生参加学术交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2.每名博士生在学期间最多可获得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各一次,每位导师原则上每年最多有2位博士生申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

3.国内学术会议给予一定资助。

三、申请与审批

1.申请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经导师同意后即可参加。

2.申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需向研究生处提出申请并提交《永利集团博士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申请表》、会议通知(邀请函)、会议论文(摘要)录用证明及会议发言证明或海报展示证明。

3.研究生处对国际学术会议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复核,必要时组成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资助名单。

四、具体要求

1.会议结束后,国内学术会议参加者应在本专业范围内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应在学校硕博论坛或本学科范围内公开做一次学术报告。报告的具体时间及形式由各培养单位统筹安排。

2.学术会议参加者需提交《永利集团博士生参加学术会议总结报告》、带有会议标识的照片(口头发言或海报展示)2张(电子版)和会议论文摘要原件及复印件(原件审核后返回)。国内学术会议参加者需将上述材料提交到培养单位研究生秘书处备案,作为毕业审核材料之一;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需将上述材料提交研究生处备案。

五、经费使用与管理

1.国际学术会议每年3月和9月各评审一次。

2.国内学术会议资助经费每年按指导教师当年招收博士生实际人数于博士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划入指导教师的研究生业务费中。

3.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往返旅费、住宿费、会议注册费和与签证相关的费用等。

4.国内学术会议由导师负责审核;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需持会后提交材料及相关票据,经本人和导师签字,研究生处审核后到校财务处报销参会费用。

5.票据报销按照学校财务处要求粘贴和有关规定执行。

六、本办法自2019级博士生开始实施。

七、本办法未尽事宜由304.cam永利集团负责解释。

(六)304.cam永利集团申请博士学历证书的暂行办法

根据永利集团相关文件要求,为稳妥实行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分离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申请博士学历证书的博士生须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1.学习年限满三年以上,修满规定学分且成绩合格;

2.以304.cam永利集团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SCI检索源刊物上或学校规定的国家级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或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2篇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论文。

3.毕业论文通过3名校外专家盲审,评审结果符合《永利集团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实施办法》要求。

第二条 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同意后,向本专业导师组提出答辩申请。

第三条 答辩委员会由5名博士生导师组成,其中2人为外请专家,申请人导师回避。

第四条 答辩通过后由学部学位分委会审核,审核通过后上报学校研究生处审批。

第五条 本办法由304.cam永利集团学位分委会负责解释,自2018年开始执行。

(七)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学位论文管理,推进建立良好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肃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现本办法所列作假情形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

(一)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

(二)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

(三)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

(四)伪造数据的;

(五)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

第四条 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第五条 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

第六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

第七条 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前款规定的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学生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为在职人员的,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第八条 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

第九条 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

第十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纳入对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对该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可以给予该学院(系)负责人相应的处分。

第十一条 学位授予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可以暂停或者撤销其相应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资格;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核减其招生计划;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第十二条 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确定学术委员会或者其他负有相应职责的机构,必要时可以委托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其进行调查认定。

第十三条 对学位申请人员、指导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做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 社会中介组织、互联网站和个人,组织或者参与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由有关主管机关依法查处。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完善本单位的相关管理规定。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9年起施行。

(八)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

1. 引言

为了规范公司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格式,提高论文撰写水平,便于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申请永利集团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本规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定。

2.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要求对所研究的课题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并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较重要的意义,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语言种类: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特殊专业可用英文或其它文字撰写,但论文题目、摘要等必须有中文译注。

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字数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字数不少于5万。

3. 学位论文书写格式

3.1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按学位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12CAB

3.1.1论文封面及首

封面及首页由学校统一制作,首页内容与格式与封面相同;

集团代码:公司代码为?;

研究生学号:填写研究生证号;无学生证的,填写姓名拼音大写和授予学位年份,例如:王立国2005年被授予学位,则填写WANGLIGUO2005;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一书填写(可到图书馆查询);

密级:根据实际情况和导师意见在“无、内部、秘密、机密、绝密”中选择其一填写;有保密要求不宜公开的论文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提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备案。保密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保密期后自动承认使用授权声明,并予以公开;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中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题名语意未尽,可用副题名补充说明;英文题目以反映中文题目内容为限,力求精练;用中文撰写的论文,中文题目居上,英文题目居下;用英文撰写的论文,英文题目居上,中文题目居下;

学科专业:以二级学科为准,可到公司研究生处主页查询;

研究方向:以公司招生目录中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为准;

3.1.2 独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页次:第二页空白,论文第三页为“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格式:“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格式见附件2;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和“日期”均不得空缺,一律由本人用钢笔手写;

学位论文作者提交论文时如果可以确定毕业后去向,需填写“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和“邮编”,手写或打印均可。

3.1 中文摘要

3.2.1页次:第四页空白,论文第五页为中文摘要,摘要后空一行为关键词;

3.1.1 摘要内容: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3.1.2 摘要字数: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500—1000字,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字数为1000—1500字;

3.1.3 关键词3至8个,另起一行置于摘要下方。按涉及的内容、领域从大到小排列;

3.1.4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

3.1.5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见附件3。

3.2 英文摘要

3.2.1 页次:中文摘要的下一页为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后空一行为英文关键词;

3.2.2 摘要及关键词内容:与中文摘要及关键词相同;

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3.2.3 摘要及关键词字数:以反映中文摘要内容为限,力求精练;

3.2.4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格式见附件4;

3.2.5 用英文撰写的论文,英文摘要在先,中文摘要在后。

3.3 目录

3.3.1 页次:英文摘要的下一页为目录;

3.3.2 目录起始范围:由中文摘要开始,至后记;

3.3.3 前置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号用大罗马数字标注;

3.3.4 引言至后记部分单独编排页码,页码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引言第一页页码为“1”;

3.3.5 文科学位论文和理科硕士学位论文的标题编号形式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理科学位论文的章、节、小节一般分别以1.1.1、1.1.2等数字依次标出,文科一般使用汉字编排目录;

3.3.6 目录格式:见附件5。

3.4 引言(或序言)

3.5.1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有关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以及理论分析等,也可以单独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置于正文之中;

3.4.1 引言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3.4.2 引言格式:见附件6。

3.5.4引言部分应双面打印。

3.5 正文

3.6.1因学科专业不同、论文的选题不同,正文部分可以有不同的写作方式;

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3.6.2各级标题标注方法可依不同学科惯例而定,标题结束处不能有标点符号;

3.6.3一级标题三号黑体字,居中,一级标题之间换页;

3.6.4二级标题四号黑体字;

3.6.5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

3.6.6标题编号:可依不同学科惯例标注,但须符合学术规范,如使用以下编号方法,则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一、”、“(一)”、“1.”、“(1)”,不能使用 “(一)、”、“(一、)”、“一 .”“1、”等不规范用法;

3.6.7论文中的计量单位、制图、制表、公式、缩略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的标准;3.6.8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3.6.9正文格式:见附件6。

3.6.10正文页眉应填写“永利集团XX(XX应为博士)学位论文”,页眉字体设置为黑体小四,居中;页脚空白,不得填写内容。

3.6.11正文应双面打印。

3.9注释

3.9.1注释一般指作者进一步解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或对引文或所引观点的出处加以说明。不同学科专业可依据本学科通行规范对注释体例做出补充规定。

3.9.2注释采用脚注方式,在需要注释处标明序号,序号加圆圈放在加注处右上角,例如;注释内容排在加注处所在页的下方。每页注释序号均从①开始,不与前页的注释连续编号。

3.9.3注释格式:见附件6第一页。

3.10结论

3.10.1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准确;

3.10.6结论格式:见附件6。

3.11参考文献

3.11.1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当作者直接引述别人的话,或者虽未直接引述别人的话、但参考了别人著作或论文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在文中标明序号,序号加方括号并右上标,例如[1]。全文参考文献连续编号。同一参考文献多次被引用时,在文后的文献说明中合并说明,将序号按由小到大顺序合并排列,序号间不加标点符号,页码按序号所对应的顺序排列,页码间用顿号隔开。如果所引用或参考的属于同一文献的同一部分,页码只标一次即可;

3.11.2文献说明统一置于文后,位于结论之后另起一页;文献说明的序号与文中序号一一对应;

3.11.3参考文献都应标明文献类型标志(如[J]、[M]、[C]、[N]等);

3.11.4当用“等”字代表省略作者时,“等”字前应有逗号;

3.11.5每一条参考文献的结尾都应有下角圆点“.”;

3.11.6参考文献及其著录标准、范围及示例见附件7。

3.12附录

3.12.1内容: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3.12.2附录与正文连续编页码;

3.12.3附录格式:见附件6。

3.13后记

3.13.1后记必须由另页右页开始;

3.13.2后记可包括论文的说明、致谢等;应简明扼要,朴实自然;

3.13.3后记格式:见附件6。

3.14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3.14.1页次:后记之后,另起一页;

3.14.2先列论文,后列著作。论文和著作分别按刊发时间先后排列;

3.14.3论文需注明刊物级别,如SCI、CSSCI、核心期刊等;

3.14.4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格式示例见附件8。

4.学位论文书写、装订要求

4.1学位论文的录入、排版一般使用中文word 2000或更高版本编辑,对某些特殊专业需要特殊符号、图形等用 word无法完成时,可使用其它软件编辑,但需保证可在 word文档中显示及显示的效果;

4.2除前文规定的特殊情况外,段落文字一律使用宋体小四号汉字;

4.3每页上下边距均为2厘米,左右边距2.5厘米(装订所在一侧的边距可稍大,便于装订),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字间距用标准方式,行间距用1.25倍,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

4.4页面设置选用A4(21×29.7厘米)纸型。论文打印用A4复印纸;

4.5学位的论文的录入、打印、复印工作可自行完成,但为了保证学位论文封面格式及外形尺寸的统一,建议各位研究生到校图书馆研究生论文打印室统一打印、排版和印刷;

4.6封面制作、装订及装订后的切割工作一律由校图书馆完成,费用自理。

5.学位论文印刷册数

5.1 博士学位论文装订册数应保证导师、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每人一本、存档5本,约20本左右。

永利集团博士公司产品方案

5.2 如另需打印学位论文,需经导师同意后自行确定打印份数。打印学位论文所需经费一般从公司产品经费导师掌握部分中支出。

5.3 研究生通过答辩后需将论文全部内容的电子文档按有关要求提交校图书馆等有关部门存档。

6.其它

6.1 关于学位论文书写格式的未尽事宜请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6.2 本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标准自2018年起实施。

6.3 本学位论文格式规范标准的解释权在304.cam永利集团。

上一条:永利集团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公司产品方案(2023级)


下一条:永利集团教育管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司产品方案(2017非全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