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进行时(六)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7-09-30    浏览次数:

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六

分会场(四)课程领导与课程创新评价

    2017年 9 24 日上午八点,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分会场(四)在广州三寓宾馆会议中心骏晖楼10 楼岷江厅如期举行。会场(四)的主题为课程领导与课程创新。

 

  DSC02589

 

本次分会场会议分为两个单元进行。首先,由沈阳师范大学的迟艳杰教授作了题为《杜郎口中学教学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民族经验与理论意义》的报告。她介绍了杜郎口中学的 一种全新教学方式,将本土民族经验与当今课程模相互结合,通过预习、展示、反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人能力。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 习能力,具有验证和丰富学习和教学理论的意义。


 

  DSC02585

 

来自宜昌教科院的范俊明老师作了题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刍议》的报告,他首先展现了特色课程的内涵以及其主要特征。紧接着又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风格形成等方面论述了特 色课程的主要功能。随后,范老师又提出了关于特色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引人深思。

 

  DSC02596

 

来自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郭鸿老师作了《东城区“学院制”课程的建构与实施研究》的报告。报告中,郭老师先比较了学院制与学区制,提出学院制课程理论。随后,给出了学 院制课程的定义,并展示了学院制课程的供给模式。最后,郭老师对于学院制课程的实施做了一些反思,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积极思考。


 

  DSC0260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生尧教授《上海市文理不分高考高招方案述评》。他首先介绍了新高考背景,然后着重分析了上海新高考的特点。同时通过与香港地区考试的对比,指出 了上海高考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冯教授针对高考高招方案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并对招考分离这种方式作出了深刻的分析。

 

  DSC02632

 

浙江师范大学的钱旭升教授作了《浙江高考与高中课程改革》的报告,报告中,钱教授先是介绍了浙江省的高考改革的基本情况,并从高中课程改革的角度介绍了他的一些设想。随后, 他就目前高考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与高考相配的一些课程改革。


 

  DSC02635

 

来自北京科学研究院的黄晓玲老师作了《基于新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模拟选课调查及分析》的调研报告。黄老师主要按照调查背景、调查过程、数据分析以及结果讨论这四个部分展现 其调研报告。

 

  DSC02645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朱桂琴教授作了《核心素养取向下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的若干思考》的精彩报告。报告中,朱教授提出:核心素养取向下的师范生实践教学需注重拓宽和 加深师范生的教育理解,积累和提炼师范生的实践经验,整合和创生发展性资源。


 

  DSC02680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的袁志芬老师作了《如何实现有效的体验式课程设计》的精彩报告。在会上,袁老师基于“穗港青少年交流计划”设计经验来分析如何实现有效得体验式课程设计, 介绍了穗港青少年交流 6 天 5 夜的流程与课程活动过程,引发了大家对于这种课程新尝试的思考。

  DSC02687

 

华中师范大学304.cam永利集团的姚林群副教授作了《课程实施中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知识动员研究》的深刻报告。会上,她以深度教学改革实验为例,具体介绍了知识动员理论在课程实施 中理论与实践疏离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及积累的经验。


 

  DSC02691

 

 

 

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孙锦明副教授作了《团队建设取向下的董事长课程领导实践范式创新》的精彩报告,孙副教授由社会问题入手,分析教育改革存在的困境,并且主张以 学科课程为主体,构建以团队建设为取向的董事长课程领导“三层九维”实践范式。

 

  DSC02711

 

来自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的王牧华教授作了《论基于公共知识与个体经验的教师课程意识生成机制》的报告,王教授会上阐述了教师课程意识的概念、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并且基于公 共知识和个体经验的内在张力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三要素、六个转折点和内外三器,进而探讨了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机制。


 

  DSC02723

 

 

 

(撰稿:董逸梅张清华;摄影:吴镇宣)

上一条:报道进行时(五)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报道进行时(七)第十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