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全球视野中教育人类学的世纪变迁:理论与方法”学术工作坊活动在304.cam永利集团隆重开展。教育人类学专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里斯托弗·武尔夫(Christoph Wulf)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南开大学袁同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樊秀丽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教授出席了本次学术工作坊活动,为304.cam永利集团师生拓展了关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丰富知识。

学术工作坊由304.cam永利集团经理刘晖教授主持。首先,他向在座各位老师及同学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背景,提出了本次学术工作坊要探讨的两个核心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西对话问题。目前世界上教育人类学研究有两个流派:欧洲大陆哲学教育人类学;英美国家文化教育人类学。第二个问题是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由于教育人类学研究开始于西方,研究范式也来自西方,用西方的研究范式在中国进行研究时会出现两个错位:时空的错位和经验的错位。用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时,因时空的不同理论解释具有差异性,西方的经验在中国本土新情境下会产生一些困扰。接着刘晖经理一一介绍了到场的嘉宾教授,并表示欢迎。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克里斯托弗·武尔夫(Christoph Wulf)教授是第一位发言人。武尔夫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哲学教育人类学在德国”。武尔夫教授说明,文化人类学/民族志是教育人类学的核心范式之一。他从自己的研究出发,介绍了4个重要的研究项目,并着重讲到《家庭幸福:关于创造家庭和谐和幸福的德日研究》(Family happiness:A German Japanese Study on the Creation of Family Coherence and Wellbeing)。在此研究中,他聚焦于家庭仪式,以德国的圣诞节、日本的新年为例,从五个主要跨文化维度:宗教活动、家庭聚餐、交换礼物、家庭故事、休闲时间分别进行分析,探索德日家庭幸福分别意味着什么。他还介绍了:第一人称式的研究方法;第三人称式的研究方法和三角分析方法。

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是第二位发言人。他以“文化教育人类学在中国”为主题,用通俗易懂的一句话解释了教育人类学的涵义:教育人类学是人类学科和教育学科两大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是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教育现象和事实的学科。然后,滕教授介绍了教育人类学的两种范式。一种是以德国伍尔夫教授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一种是以英美文化人类学为起源的文化人类学。他指出,演绎是德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运用归纳,田野工作、民族志和理论建构则是英美文化人类学英美教育人类学的三个看家法宝,这两种研究范式有融合的趋势。接着,滕教授介绍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萌芽阶段,以文本上介绍西方英美的教育人类学为主。第二阶段是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真正开始研究教育人类学。目前教育人类学在全国已经开始普及,教育人类学学会成立,985、211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种种迹象都表明很多学者已经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最后他总结提出,在中国,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已蔚然成风。

会议第三位发言人是南开大学袁同凯教授。他围绕“对教育民族志研究方法的一点思考”主题进行发言。袁教授首先对比了民族志和教育民族志的联系和区别,接着对民族志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情境下,传统民族志研究方法有其局限性,比如会受到研究者自身素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是否熟谙当地语言、参与的时间长短以及族群认同与性别认同、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等诸多因素影响。基于上述问题,袁教授归纳了近年来学者们对克服传统民族志研究方法局限性的策略:团队合作、多元化手段收集资料。最后,袁教授总结“民族志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获取一手资料的方法,对于从事学校教育的研究者来说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


三位教授发言完毕后进入嘉宾与师生对话环节。304.cam永利集团师生积极踊跃向嘉宾教授们提问,教授们也都一一做了深度回答。

茶歇过后,首都师范大学樊秀丽教授就“理解与共识:挖掘教育田野背后的故事”主题进行分享。樊教授的发言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教育田野研究的意义;二是田野研究的理论工具;三是如何挖掘背后的故事;四是田野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围绕发言主题,樊教授认为教育田野研究的意义在于发现研究场域中内在的部分,并展示人类思维与哲学的多样性;打通学科壁垒、彰显人类学整体性研究视角,寻找触类旁通的深度研究效果。在田野研究的理论工具方面,樊教授提到了整体论(holism)和描述(describe)。接着樊教授以自己研究中的故事为例,从与信息提供者紧密互动、耐心倾听、与信息提供者连续对话以及时空穿行四个方面教大家做人类学研究时如何挖掘背后的故事。最后樊教授总结了田野研究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让在场师生更全面地了解田野研究。

第五位发言人是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她的题目是“教育人类学的人文意蕴”。王教授的发言以教育学研究历史的两条主线-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开始,提到定量研究范式源于实证主义,定性研究范式源于解释学,这两种范式的区别实则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野。接着,王教授从教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学问、教育人类学来自“教育的经验世界”、教育人类学寻求“跨文化理解”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教育人类学的人文意蕴。最后王教授总结,在对文化的理解中,并不存在某种唯一合法性的权威。在今天,客观性、中立性以及公正这类在学术制度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概念,其效度已让位于有情感、有认知能力、有切身体验的研究者。

最后,西北师范大学万明钢教授以“民族教育研究我们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为题进行发言。首先,万教授对教育大辞典修订会对“民族教育”这个词的讨论情况进行单介绍,揭示了“民族教育”界定的复杂性。接着,万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以藏语母语为主要教育语言区域开展的行动研究。该区域教学质量相对低下,尤其表现在理科教育。他强调语言(主要是国家通语言)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运用国家通语言的能力是提升该地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万教授分享了他研究田野的成功案例,切实地提升当地教育质量水平。他提出,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环境、背景和社区语言交往变化,选择一个既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语言,也要学好本民族母语的模式。





所有教授发言完毕后,本次学术工作坊进入最后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和嘉宾们围绕教育人类学主题进行了深刻的学术对话。

刘晖经理总结了本次学术工作坊的内容,对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未来提出了展望。

学术工作坊在合影留念后结束。
文:刘雨丝
图:王佳琦 董国菊 戴亦昕 罗曼莲